#亲子沟通#
网上有一个流传很广的段子:幼儿园大班的小朋友英语词汇量只有左右,是不是不太够?答:在美国肯定足够了,在海淀准备考小学,那是肯定不够。
这个段子反应了中外语言能力要求倒错的情况,令人发笑。但是笑过之余,也让人深思,我们的“鸡娃”教育,过头了吗?
来源:四川新闻网图片
什么是鸡娃?
鸡娃,网络名词,就是给孩子打鸡血,望子成龙、望女成凤的“虎妈”“狼爸”们为了孩子能读好书,不断地给孩子安排学习和活动,不停地让孩子去拼搏。
近几年,北上广深家长们流行的一种教育方式,意为“给孩子打鸡血”,不停地让孩子去学习,去拼搏。这些孩子往往出生在中产阶级家庭,从小就被父母安排各种培训打鸡血。
青蛙:指普通孩子,也叫普娃。
牛蛙:指某一方面或多个方面非常优秀的学生。种类也很多,例如数学比较好的叫奥牛,能看英文原版著作的叫英牛,两项兼具的叫英奥混血牛…
素鸡:鸡血级别的素质教育,比如钢琴、围棋、画画等各种才艺情商活动统统包含,还有延伸到马术、击剑、花样滑冰、冰球等更一对一的课程。
鸡娃的表现?
肥肠妈妈是标准的海淀妈妈,8岁的儿子就读于海淀某重点小学,目前综合成绩在海淀同龄人当中属于前1%以内。
“这所学校挺难考上的,学校试题是保密的,每年都在变,没法刻意准备。打铁还需自身硬!”肥肠妈妈说,孩子3~6岁期间,是投入产出比最高的一段时期。
“在这段时间,我给肥肠培养了较为自主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,也为他积累了比较厚实的学科基础——突破了识字关(字),学会了中英文自主阅读,英文读到《典范英语9》,背完《新概念》一、二、三册。学完小学课内六年的数学,开始学三年级奥数。钢琴过了英皇二级,跆拳道绿带。”肥肠妈妈认为自己很适合在海淀,“对于大部分家长来说,家里没有矿,也没有亮眼学历。但普通人就不能培养出优秀的孩子吗?我觉得不是。我觉得我这个路径更适合大多数普通人。”肥肠妈妈说。
这种“鸡娃”的教育方式的确可以让一些孩子成绩提供,但是就长期来讲,真的适合大多数人吗?回答当然是否定的。
如何让孩子更好地成长?
不同的孩子本身性格、兴趣和身体状况都不尽相同,采用同一种教学模式非但不能达到目标,而且会适得其反。
上海一对夫妻为让孩子进一所知名幼儿园,报了5个暑假培优班,孩子3岁便开始大面积脱发,成最小斑秃患者。
浙江宁波一名9岁的男孩,在教室里听写单词时,突然眼前一片黑暗,被诊断为癔症性弱视,因其平常成绩不太好,加上期末考试将近,压力太大导致失明。
……
这类新闻层出不穷,一方面是对于教育孩子尺度把控得不到位,另一方面反应了家长在育儿上的焦虑,“大家都在拼命把娃往前赶,不求孩子非常优秀,最起码不能掉队吧。”
在这种情况下,曾经备受推崇的素质教育和快乐教育黯然失色。但是,依照“鸡娃”的教育方式,可以会对孩子的生理和心理造成双重伤害。如何来选择教育方式呢?
正如《姐妹们的茶话会》中胡杏儿和赵小棠所说,“教育不能太极端,要看孩子的性格兴趣,在有兴趣的基础上适当施压,更有利于孩子成长。”张弛有度、不走极端才是养娃的正确姿势。
之前给大家介绍过,父母教养类型可以分为四种:
宽松放任型父母就是自由放任的爸妈,是典型的北欧式父母。这类爸妈主张孩子独立、自主决策,属于根本不鸡娃的类别。
而权威型和专制型虽然比较鸡娃的教育方式,但本质上还是有些不同。
专制型父母要求孩子绝对服从,代表作人物是虎爸虎妈。通过对孩子的全方位监控和掌握,实现自己对孩子教育目标的培养,
权威型父母虽然也是鸡娃的爸妈,但是他们并不给孩子“包办”未来,而是通过引导和塑造孩子的价值观达到目标。
这类爸妈注重和孩子的沟通,愿意聆听孩子的想法,在做决定时征求孩子的意见。他们既会根据成年人的经验来引导孩子,也会认可孩子的个人兴趣和独特的行为方式。
研究表示,权威型父母教出来的孩子通常都很有主见,他们不畏惧失败、不易抑郁,注意力更集中,完成任务的能力也更强。
因此,既然大环境迫使我们不得不鸡娃,不如在制定教育规划时让娃参与到其中,帮助他找到自己的兴趣点,并通过可行的手法来达到他们的目标。
素质教育和压力教育从来不是非黑即白的选择题,真正聪明的父母选择两者合二为一,在让孩子选择自己感兴趣的,在有兴趣的基础上施压,以兴趣做敲门砖,以努力做垫脚石。
让孩子快乐成长,又能学有所成,一步步走向自己的成功之道!